银行贷款“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20-11-25 10:42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银行金融贷款时存在两种利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前一派在公司金融,即比较现金流的现值和终值、算复利等时用,后一派在宏观金融上意义更大。

名义利率: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

实际利率 : 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此部分不考虑通货膨胀和资金的时间价值(今天的资金通过投资能够获得收益,今天的1元钱与明年的1元钱其价值是不同的)。

利率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即为合同约定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按利息总额/平均使用的本金计算出的。

很多贷款,合同上的利率并非是真实利率,如常见的分期付款,一款手机6K,分12期付款,每期收取0.75%的手续费(注意,这地方写的手续费率并非利率),给我们列出的还款计划,每期还款额=6000/12+6000*0.75=545元。很多人都是简单计算,以为年利率为0.75%*12=9%,实际利率(不考虑时间价值时)要乘以2即18%(快速简便算法),这是因为,你在12个月里平均使用的本金只有一半3000元。

银行贷款“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区别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区别

从宏观上来说很好理解,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 比如当前CPI为3%,那么100块钱的实际购买水平应该是97块钱(1-3%)的实际购买水平。也就是说,如果你这时贷款100块的话,假设利率为10%,即名义利率10%,但因为每100块钱又有3%的通胀。所以这样一算的话,即你每借100块,实际利率应该是4%(7%-3%)。同理, 表面上你要付银行7块的利息,但实际上通胀为你抵扣了3块,你只要付4块。

换算时,可以用到费雪效应:(1 + 名义利率)=(1 + 实际利率)X(1 + 通胀率),为了方便理解,可近似化简为:名义利率 约等于 实际利率 + 通胀率。

举例:假如你今天存 100 块存一年,名义利率为 5%,那么一年后你可以得本利和 105。

然而,由于通货膨胀,你今年 100 能买的东西一年后 110 元才能买,即你今年的 100 元由于通胀相当于一年后的 110 元。(通胀率 10%)

那么,一年后你取回本金和利息时,不但没有赚钱,还亏了 5 元(105-110=-5)!所以你的存款实际利率约等于 – 5%((105-110)/110 约等于 -5%),亦可由以上公式计算出来(5%-10% 约等于 – 5%)。

从投资理财角度上来说,名义利率并不是投资者能够获得的真实收益,还与货币的购买力有关。如果发生通货膨胀,投资者所得的货币购买力会贬值,投资者所获得的真实收益必须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也就是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就是那些咱们经常买理财时见到的年化利率,而实际利率则是咱们实际收益所得。 小白先用一道简单的计算题说明一下:

同上,比如本金100,名义利率10%

若计息周期为1年,那么1年后的本利和是100*10%=110,因此实际利率也就是10%(10块利息/100块本金)

若计息周期是半年,那半年的名义利率就直接减半,为5%。那么,这100块在1年内就要计息2次,按照公式100*(1+5%)²,则一年后本利和是110.25。换算一下的话,此时的实际利率就是10.25%(10.25块的利息/100块本金)。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实际计息周期小于1年的话,名义利率会小于实际利率;等于1年的话,二者相等。那如果是大于1年呢?咱们先不妨假设名义利率会大于实际利率,然后再来推导:

假设名义利率为r,1年中计息次数为n,每期的名义利率为r/n,本金为P,1年后的本利和为F :

根据公式:F=P(1+r/n)n

那么,所得利息就是:本利和-本金=P(1+r/n)n-P

这时,咱们就开始算实际利率,即利息/本金=(P(1+r/n)n-P)/P=(1+r/n)n-1

这么一来,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式就出来了:

当n

当n=1时,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当n>1时,实际利率大于名义利率,同理n越大,二者相差越大。

总之,当我们在投资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实际利率,因为它不仅仅是扣除通胀因素后,你获得的实际收益的衡量标准,也是一种投资品种未来收入的折现率。

如何简单的判断实际利率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利率=实际利率,但现实中这种产品少之又少;最为接近的就是房贷的利率了(不论等额本金还是等额本息),但是不方便操作;比较方便的是先息后本的利率(先还利息,到期还本金),只要以这个指标为参照物,去做比较就好了。